文艺“高峰”成于永不止步
近日,中宣部第十六届“五个一工程”入选名单正式公布,浙江有7部作品“上榜”——
图书“足迹”系列、《望道:〈共产党宣言〉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》入选特别奖;电视剧《外交风云》《问天》,歌剧《红船》,电影《送你一朵小红花》《峰爆》入选优秀作品奖。此外,浙江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。
对浙江来说,这份“成绩单”期盼已久、来之不易。与前两届相比,在这次重要的阶段性“大考”和集中性“检阅”中,浙江扎扎实实向前“迈了一大步”,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中宣部鼓励表彰精神文化建设成果的最高荣誉,“五个一工程”是我国最权威、最顶级的综合性文艺评选项目,其分量不言而喻。
年初以来,浙江文艺界喜报频传:鲁迅文学奖勇创新高,越剧重揽“文华大奖”,木雕、灯彩捧回“山花”,群舞摘得“群星”,电视剧接连“飞天”,纪录片“星光”璀璨……每一笔都浓墨重彩。
成绩令人欣喜,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:文艺创作如何保持这种向上的“沸腾”态势,攀登新时代文艺“高峰”?
一
首先,还是回到“五个一工程”。
有的人可能会问,所谓“五个一”,究竟是指哪五个“一”?
最初的“五个一工程”,指的是“一部好的戏剧作品,一部好的电视剧作品,一部好的电影作品,一部好的图书,一部好的理论文章”。随着时代发展,“一首好歌”和“一部好的广播剧”也加入到评选行列,理论文章则不再参评。但“五个一工程”的名称不变,延续至今。
每一部入选“五个一工程”的作品,都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品同台竞技,能在激烈竞争中突围成功,真心不容易。
尤其是2015年底文艺评选制度改革,“五个一工程”的名额数量大幅压缩,想要入选更是“难上加难”。
那么,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入选?笔者认为,最核心的一点是,既要有时代的风采,也得符合百姓的口味。
还记得2012年底,《温州一家人》登陆央视播出,随即火遍大江南北,甚至让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都看得津津有味。剧中周万顺一家的创业故事,浓缩了改革开放初期那一代“前浪”们摸着石头过河的创业历程和精神风貌。也因为这部剧,人们改变了对温州这座城市以及温州人这一群体的印象。这部剧顺理成章入选了第十三届“五个一工程”。
再往前细数,历届“五个一工程”榜单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经典之作。
“一九七九年/那是一个春天/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……”1994年,一首诞生于南海之滨的歌曲《春天的故事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,迅速在大街小巷唱响。1997年,又一首《走进新时代》横空出世,再度扣响国人的心灵。这两首歌曲都曾出现在“五个一工程”的名单中。
可以说,能入选“五个一工程”的作品,都经过了市场的淘洗和群众的选择,它们不仅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蒙尘,反而会随着岁月的积淀常看常新、熠熠生辉。
套用当下流行的话,你可以永远相信“五个一工程”。
二
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,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,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。
纵观入选本届“五个一工程”的7部浙江作品,虽然题材不同、形式各异,分布在电影、电视剧、图书和戏剧四个大类,却都鲜明地展现出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。
浙江大地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生动的故事,每天都在发生可喜的变化,是文艺创作得天独厚的题材“富矿”和资源“宝库”。
本次浙江入选特别奖的图书“足迹”系列之一《习近平浙江足迹》,就是立足浙江写浙江的典型代表。为了尽可能全面生动地展现习近平同志带领浙江干部群众干在实处、走在前列、勇立潮头的1600多个日日夜夜,编写组成员认真回顾了上百场会议、研读了无数份文件,极尽所能地寻找采访事件亲历者,还原一个个原汁原味的感人故事,再现一段段至真至情的回忆。
为庆祝建党百年而创作的图书《望道:<共产党宣言>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》、歌剧《红船》,通过在百年党史中截取陈望道“真理的味道有点甜”和南湖红船启航两个刻有浙江印记的片段,不断擦亮“红色根脉”这一党在浙江百年奋斗最鲜明的底色。
文艺创作除了立足本地,也需要有更宽广的“大视野”和“大格局”。本次入选“五个一工程”的两部浙产电视剧,都“跳出”了浙江“一地一域”的局限,将视线投向更遥远广袤的地方。
电视剧《外交风云》在立项之初,就敏锐地将主题定位到重大题材创作的空白——外交领域。剧中还原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外交故事和细节。比如在1964年以前,我国没有自己的航线和航班,每次领导人出访都需要租借他国飞机。当年,中国民航第一次飞出国境,周总理和飞行员一起冒着巨大的风险跨越万里,最终顺利落地坦桑尼亚首都。许多这样的历史片段,共同支撑起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外交风云。
《问天》,则聚焦载人航天、北斗导航、嫦娥工程、空间站研制等国家航天事业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性突破,带领观众“仰望星空”。
电视剧《问天》剧照 图源:豆瓣电影
“人”是文艺表现和服务的核心对象。那些打动人心的文艺创作,往往着眼普通人的喜怒哀乐、悲欢离合,塑造出一个个真实而立体的“人”。这次浙江入选的两部电影《送你一朵小红花》和《峰爆》,都算不上宏大叙事,以小人物、小故事为切入口,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。
比如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《峰爆》,刻画了一场生死营救,爆破研究室主任、退伍老铁道兵、工程师……一个个普通人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,成为平民英雄,印证了贯穿影片的那句话,“西方的传说是诺亚方舟,而我们祖先的故事是精卫填海、愚公移山”。
“登高使人心旷,临流使人意远。”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,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,就会有更丰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。
三
诚然,评奖绝不是文艺创作的唯一目标。
以“五个一工程”为代表的一系列荣誉和奖项,在肯定浙江文艺创作前一阶段努力和付出的同时,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。
比如,文艺创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一大“痛点”,广播剧、歌曲等艺术门类的创作还没有真正“破题”。此前,《代表浙江的好歌在哪里》一文也提及,浙江已经长时间没有让人耳熟能详的好歌。
又比如,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“电视剧强省”的传统优势,在风云变幻、异军突起的行业大环境大背景下变得不再明显。这些年虽然陆续推出了一批优秀剧作,但像《鸡毛飞上天》《人世间》这样叫好又叫座、产生现象级影响力的“标杆之作”并不多见。
电视剧《人世间》剧照 图源:豆瓣电影
说到底,还是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:步入新时代,文艺如何在“高原”之上勇攀新的“高峰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”。
文艺“高峰”,归根结底是靠一部部经典作品、一个个传世之作垒铸而成的。文化强省之强,在于生产与时代相匹配的大作力作。因此,攀登文艺“高峰”,本质上就是不断创作输出高质量内容的过程。
接下来,我们还有很多想做、要做的事正在推进:比如,启动“之江潮”杯文化奖评选,进行省域文艺评奖机制改革;更好发挥艺术基金引导和撬动作用;加快浙江文学馆、之江编剧村、中国网络作家村等平台建设,吸引更多人才涌入浙江、书写浙江;完善精品创作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,探索数字化助力艺术创作的可能……每一步,都将是通往“高峰”的关键一步。
文艺创作永无止境,勇攀“高峰”的追求和胆识已经深深印刻在浙江人的基因之中,浙江文艺理应朝着更高的山峰迈进,去领略更美的风景。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
往 期 精 彩 内 容